中新网6月18日电 今日,青少年蓝皮书—《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(2009-2010)》正式发布。报告显示,家长、老师对互联网的评价低于未成年人。
报告显示,未成年人一般对互联网的评价还是很高的,认为对他们生活非常重要,是联系社会和缓解压力的重要渠道。在老师和家长看来,最担心的则是网上娱乐和 交友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杨斌艳说:“这在报告中或者一些数据组合起来看比较明显,我们有好几个指标衡量这个问题。
网上信息是否真实可信、上网的利与弊、对于互联网重要性的判断、对于互联网各种功能的认可等,在学生、教师、家长的问卷中都涉及这个题目,用五级量表去测,最后得到的整体结论:家长和老师的评价低于未成年人。”
同时,未成年人对网上信息具有辨别的能力。从数据来看,未成年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很强,比较少的人主动连接那些不良信息。杨斌艳说,“这不排除有一些人自己看了,但是不愿意回答。 ”
杨斌艳称现实中大家有一个惯有的刻板印象,一说到青少年上网就等同于网瘾,网瘾就等同于网吧上网,在数据中这个逻辑不支持。“媒体报道青少年上网问题时经常有一个叙事的逻辑,比较常见的是:青少年上网影响到学习,上瘾,进而发展到辍学、犯罪、自杀。媒体的影响还有媒体对家长造成的预设的逻辑也是影响很大的。这点上,不管是我们的家长还是我们的媒体都需要有一些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