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谢HQSQ的投递
国产二三线,视频能力已经不再是特长,优势只剩下价格。过去的一年,价格战打了不少,也有厂商努力走出困境,尝试差异化。尽管如此,在细节和体验上,跟国际品牌和国产一线产品还是有明显的差距。
1. 昨天的优势:视频;今天的优势:价格
这 个其实得追溯到MP4时代,一来目前大部分二三线的国产平板厂商,都是从MP4转型过来的,二来我个人也是从MP4时代开始关注国产二三线产品的。在 MP4时代和MID初期,国产二三线的优势有两个,价格和视频能力。价格自然不用说,视频方面,凭借对720p、1080p视频和RMVB格式的完善支 持,以及相对完善的字幕挂载功能,国产产品可以说是完胜国际品牌产品。即使在MID初期阶段,国际品牌采用的高通8250,TI OMAP3等主控,只能对480p和有限的720p格式提供支持,国产二三线依旧有着明显的优势。
但是视频能力这个优势,在一年多前,已经 逐渐失去了。一来随着国际芯片厂商升级到双核,1080p全高清的硬件解码器成为标配。二来,RMVB格式逐渐被淘汰,被更加标准化的AVC所代替,而在 H.264解码能力上,国际芯片与国产芯片几乎没有差距。第三,在安卓这样的开放的智能系统的基础上,一大批优秀的播放软件涌现出来,比如MX Player,diceplayer等,它们实现了软件parser,音轨软解等功能,可以说是彻底解决了“格式兼容性”的问题,同时还提供了极其强大的 字幕支持功能。
可以说,在视频能力上,国际大厂的产品和寨芯寨板已经没有区别了;因为视频能力强而去选购国产二三线品牌,已经是站不住脚的 了。我们看到,在MP4时代非常活跃的,精通寨MP4寨板的一批论坛老玩家,比如IB姐,304三神,也纷纷离开了论坛,投入了苹果三星的怀抱。就我个人 来说,也是一样的情况,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,对于国产二三线产品,虽然玩的比较多,但也只是玩的程度,没有拿它们作为自己的主力使用机。
在我个人看来,国产二三线的唯一优势就是价格了。就我自己和周围朋友的普遍看法来说,真的要拿来用,如果不差钱的话,是不会考虑国产二三线品牌的。
2. 过去一年的努力:价格战,差异化
虽然优势只剩下价格了,但回顾过去一年,二三线的厂商们还是做了不少努力的。
一 方面,一些厂商把价格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致:从一开始的699双核A9,到后来的双核A9 1G DDR3加高分屏只卖399,到现在399的双核A9 IPS高分屏,可以说寨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。1280×800IPS的产品,国际品牌最低也得1300,国内却已经杀向599。这样的配置和价格,在 一些业内人士和老外们看来,都是amazing的,不得不让人感叹深圳力量的强大。但这样的红海战略,也不禁让人对整个产业感到担忧。
另一 方面,一些厂商也作出了新的尝试,有向行业领域发展的,发挥开发能力提供定制化的产品。另一些厂商,在竞争激烈的消费领域,也努力作出自己的创新和尝试: 比如主控方面,智器用TI OMAP主控,蓝魔推出三星,炬力,英特尔主控平板等;屏幕方面,不少厂家跟进7寸1280×800高分屏,Pipo更是推出了8.9寸和9.4寸的 IPS屏幕产品;工艺上,五元素等开始使用防滚架;特色功能上,比如智器推出的投影平板。虽然产品本身并不完美,但这些差异化创新,大部分还是得到了市场 的认可,也希望能成为国产平板新的出路。
3. 无法弥补差距:体验与细节
这 个其实没啥好多说的,除去少数坑爹的货色,一分钱一分货是适用于大部分产品的。用过大厂的产品,就很难再回到寨厂的东西上。从数据上看,可能并没有多大的 差距,但用起来就是有不一样的感觉,或许这就称之为“体验”吧。UI的美观统一程度,触摸的准确度和响应速度,待机的省电程度,系统的稳定性等等,这些细 节构成了最终的体验。我所用过的寨厂产品,或多或少都有些小毛病:有的莫名其妙的一夜之间电跑空了,有的玩游戏上网突然重启,有的时不时来点爆音。一些问 题,往往还不是”通病“,是所谓的”个体差异“或者”人品问题“,不得不让人感到无奈。
个人认为这些问题会长期存在,这是由产品的价格和定位决定的。不要怒其不争,高呼“国产就不能把xxx做好吗,就不能用点心么”,很抱歉,消费者出了这么多钱,厂家就只能做到这个程度,完善产品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,没有人愿意饿着肚子干活。
4. 凤头和鸡尾:大屏智能手机与小尺寸MID
大屏智能手机现在很热,大厂新出的旗舰手机,尺寸纷纷向5寸靠拢。也不乏三星note系列这样5-6寸的跨界产品,在市场上热卖。
国产二三线的小尺寸MID,之前RK2918的时候有过一阵,原道酷比优择等的产品,但双核时代也没有什么新的消息。
不过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异:
国际大厂的智能手机,尺寸越大,定位越高端;
国产二三线山寨平板,尺寸越小,定位越低端。
这就是两个极端:就像当时5寸的note行货卖5000,而5寸的原道N50只能卖500.
个人并不看好国产小尺寸MID:一方面受到方案限制,国产主控方案集成度有限,整体面积较大,功耗控制表现也逊色些;另一方面,二三线厂商电路布线和模具设计的技术实力有限,难以把产品做小做精;最后,小尺寸MID本身定位低端,不指望能用啥好料,自然出不了好东西。
5. 将来SoC差异化的关键:GPU
到 了双核A9之后,对于日常应用来说,CPU就基本到头了:无论是高频双核A9,还是四核A7,抑或是四核A9,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。但是玩起游戏来,高端 和低端的GPU就有极大的差别。差异化的关键,已经转移到了GPU上,从国际巨头的战略上也看以看出来,苹果,三星,高通等,纷纷在GPU上下功夫。这方 面,RK30开了个好头,迈进了半步;全志A31则是迈进了一步,首次采用PowerVR SGX的GPU,在国产SoC中算是首家吧。但这里又涉及到很多,不同厂家的GPU,架构不同,给出的参数类似,但实际表现却有显著差距。另一方面,厂家 对于GPU的宣传,也是存在很多的猫腻,特别是核心,管线,频率等用词上,比如 “16核心”,“MP8”,“8管线”,“渲染引擎”等等,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。当然,这方面要写全的话又是好多字,还是先就此打住了。
信息来源:http://www.cnbeta.com/articles/219302.htm